4月22日,應邀從海南歸來參加“感動南陽”十大人物頒獎盛典的社旗農民姚義德,將珍藏多年的奧運火炬無償捐贈給家鄉社旗縣博物館,再次用實際行動傳遞著“海南游子”的故鄉情結,書寫了“河南好人”的大愛情懷。
  □東方今報記者 張定有 通訊員 申鴻皓 廖興柯/文圖
  “自己少吃一點,多苦一點,救一條生命,多值呀!”
  姚義德,現年61歲,祖籍社旗縣朱集鎮古城村。1983年,他和老伴孫慶榮到海南打工,30多年來一直靠撿破爛、乾零工為生,日子過得很清苦。
  儘管生活極為窘迫,但自1988年以來,他們夫婦二人先後收養了14名女棄嬰,並精心撫養成人。為了孩子們能有更好地生活,數十年來夫婦倆沒買過一件新衣,每月花300元錢租住當地的廉價民房,家裡的床、櫃、桌子等傢具都是從廢品堆里撿回來的。夫婦二人寧願自己吃苦受罪,也從來沒有虧待過孩子們。如今,他所收養的棄嬰中,有兩人已經中專畢業,三人正在上大學,兩人正在上中學,五人正在上小學。看到“女兒”們個個都健康成長,逐漸成才有出息,是“姚爸爸”最高興的事。
  凡人善舉,傳遞著他平凡而又偉大的社會正能量;大愛無疆,彰顯出他精神的富有和人格的偉岸。他的事跡,感動著海南,感動著河南,感動著家鄉,感動著全國……2006年,姚義德榮獲“感動海南十大人物”,同年又被評為“感動海南十大慈善家”;2007年成為“感動中國十大新聞人物”,同年獲得“全國助人為樂模範提名獎”和“海南省道德模範”獎;2013年被評為“感動社旗十大人物”;今年又被評為“感動南陽十大人物”。新華社、海南日報、河南日報、南國都市報、大河報、南陽日報等多家媒體先後報道了他的先進事跡。
  “誰不是父母生,誰能沒有父母養?只要還有一口氣,還能幹得動活,能賺到飯錢,我還會繼續收養棄嬰,自己少吃一點,多苦一點,救一條生命,該多值呀!”姚義德,人如其名,有義有德。
  “把奧運火炬捐給博物館比放在自己家裡更有意義!”
  2008年5月5日,是姚義德一生中最幸福、最有意義的一天。這一天,他作為北京奧運火炬手,在海南瓊海傳遞了奧運火炬,親身見證了神聖莊嚴的歷史時刻,他也因此成為傳遞奧運火炬的第一個,也是唯一的社旗人。
  “火炬是我傳遞的,但它是國家的,更是我家鄉社旗的,我要把它捐贈給家鄉的父老鄉親們。”據姚義德介紹,這支火炬是2008年奧運火炬在海南瓊海傳遞的最後一棒,意義非凡,不僅被他和家人視若珍寶,而且也讓在海南的親戚朋友們愛不釋手,這麼多年,不少人願意出高價收購,都被他婉言謝絕。
  “社旗這幾年的變化實在太大了,作為社旗人我感到很自豪,把象徵著和平、友誼、光明和希望,承載著豐富精神內涵的‘祥雲’火炬捐贈給家鄉,珍藏在博物館里比放在自己家裡更有意義。”在捐贈現場,姚義德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,激動地說,“把奧運火炬捐贈給家鄉是我多年來的願望,今天火炬終於回家了,父老鄉親們也都能一睹芳容,這也算是圓夢了,我心裡很高興。”
  “這是開關,用鑰匙打開後還能點燃。”現場的市民都是第一次見到奧運火炬,於是爭相傳看,愛不釋手,還有不少人神情莊重地手執火炬,重新演繹了一場火炬傳遞,展示了社旗人的愛國情懷。
  “姚義德先生是從社旗走出去的優秀典範,他用朴實無華的實際行動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,是咱河南人的形象大使,是咱南陽人的榜樣和驕傲,他無愧於‘感動南陽十大人物’的光榮稱號。”社旗縣縣委常委、宣傳部長孫大明如是說。
  社旗縣文物旅游局副局長王煥一(左)從姚義德(右)手中接過火炬一鍵分享到【網絡編輯:鄭國鋒】【打印】【頂部】【關閉】
     (原標題:異鄉行善“河南好人” 奧運火炬贈家鄉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y69pyhlw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